青年脊梁挑起“一船好戏”

2025年1月,继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以下简称“魔都号”)问世后,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以下简称“花城号”)全船贯通,预计2026年底交付。

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在浩瀚的大海上,一群青年用专业和热情补齐了造船工业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并让一艘艘国产大邮轮带我们驶向无数大国重器稳稳承托起的未来。

“从零到一”的突破

邮轮设计是邮轮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主导串联了邮轮建造、配套及运营全产业链。魔都号全船2500万个零件、4750公里电缆,这两个远超飞机和高铁的数字,昭示着大型邮轮被称为“巨系统”工程的理由,也让人们对设计团队繁重的工作量有了直观感受。

中船邮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邮轮”)研发部主任助理兼总体组组长、邮轮总体设计师贺明鸣,深度参与了大邮轮设计建造的全过程。贺明鸣永远记得加入魔都号设计队伍时的激动心情,“邮轮是世界船舶业里最高端的船型之一,亲手设计建造邮轮是所有从业者的梦想,对于中国船舶工业更是意义重大!”

中学时,贺明鸣经常到湖南省图书馆自习,外国杂志里精美的邮轮图片让他倍受震撼,“船只竟然还能做成这样!”贺明鸣是湖南长沙人,自小在湘江边长大。对于每日循环往复的货船、轮渡,并不觉得稀奇。而壮观的邮轮产生的巨大反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促使他选择了业内一流的华中科技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那个年代中国只能造散货船、集装箱船等较低端的船型。”贺明鸣回忆说,当时学校课程围绕工程设计,但关于艺术的部分是缺失的。“邮轮像海上的一座建筑,具有美学属性。它服务于人,必然要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从小学习美术,又怀着对邮轮的向往,贺明鸣利用周末辅修了建筑学,为之后参与邮轮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加工作后,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船集团科技进步奖、中船集团未来船舶创意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不断见证着贺明鸣的成长。他还凭借创新的邮轮设计方案,解决了游客从大型邮轮换乘小艇登岛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获得海南省三沙市政策项目研究中心颁发的创新奖。

2018年,贺明鸣凭借过硬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邮轮设计队伍。雀跃之余,贺明鸣很清楚任务的艰巨程度。“压力最大的是,整个行业对于邮轮设计建造完全不了解,不知道难点在哪,无从准备。”不仅设计难度高,设计量也非常庞大。经过反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魔都号产出的设计图纸最终重量以吨计。

随着安全返港、重量重心控制、减振降噪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克,历经8年科技攻关和5年的设计建造,魔都号于2024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运营首年服务超30万旅客。魔都号的诞生代表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向全球展示中国设计的实力和潜力。

据介绍,中船邮轮设计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5%,覆盖邮轮研发设计七大专业领域以及艺术设计、智能信息互联等跨学科领域。2023年,中船邮轮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魔都号也相继荣获2023年上海“设计100+”优秀设计成果奖、上海第二届“前沿设计创新奖”,大型邮轮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荣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一到二”的升级

在魔都号的基础上,花城号的设计建造要顺畅许多。虽然体量更为巨大,生产周期却缩短到了8个月时间,重点在于优化升级。

“魔都号全长323.6米,中庭有三层甲板的高度,但实际感受还是不够开阔。”贺明鸣说,中庭是游客登船的第一步,也是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交通枢纽”。花城号在此加长了17.4米,并把散布不同位置的商店也集中起来,各个角度都尽量做到对乘客更友好。

然而,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题,对船体结构和强度都设置了更高难度。“安全是对邮轮的根本要求。”贺明鸣举例说,基于安全考量,《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船体每个主竖区长度不超过48米。“现在的长度远超过规范标准,会对消防安全产生影响。我们做了替代设计,之后还需要经过挂旗国、国际海事组织的层层审核。”

贺明鸣对最终获批信心十足,“设计团队通过增加火探设备、消防设施、控制可燃材料、优化逃生通道等方式,经过几千次的计算来选出最优方案,确保我们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他解释。

在保障安全性以外,花城号尽力给乘客更完美的体验。魔都号上一个跨越四层的水上乐园给无数乘客留下了美好时光。结构高级工程师陈熙介绍,在设计花城号时,设计师将原来的水上乐园面积扩大了近50%,并增加了一个小型观光环形梯,以便亲朋好友在旁观赏拍照,分享欢乐。而这样一个小梯子,却耗费了设计师很多心血。“设计标准要求设备固有振动频率在20赫兹以上,最初梯子只能达到10赫兹。不仅会让站在上边的人不舒服,时间一久还会出现裂纹,产生安全隐患。”陈熙说,一般情况下,这种设计会被直接取消。但在设计团队的坚持下,经过约10个版本的修改和调试,最终满足了标准,实现了环形梯的应用。

中船邮轮研发团队中,“80后”以下青年占比约83%。青年设计师创新、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冲劲,最大限度发挥了邮轮的娱乐属性。剧院、泳池、绳索挑战,以及灯光互动、VR体验等很多富含科技创新感的项目成为游客流连的人气之选。

“从二到无数”的未来

突破和升级带来的是更大的期望和要求。设计师们站在荣誉之上,向着更高标准攀登。

设计师们把模块式建筑引入邮轮,将附件提前组装成乘客舱室,再像搭积木一样将各个舱室推到船上,大幅提升了建造效率。内装高级工程师邰洋介绍,模块化建筑在陆地上已有应用,但大型邮轮空间十分紧凑,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承载空调、电器、卫生单元等多种设备,还要同时确保房间的舒适性。“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结构,把更多设备提前集成化,让建造再加速。”

如今,花城号船体结构的建造已告一段落,中船邮轮设计团队同步开启了经验总结与复盘。邰洋坦诚,虽然拿下了魔都号这颗“明珠”,但整体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运营中反馈的大量数据,设计师们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完善设计施工细节也有了更多经验。此外,通过两艘邮轮的设计建造,本土邮轮产业链日趋完善,“我们已积累起一定经验,之后会考虑最大程度使用国产化部件。”邰洋介绍。

邰洋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邮轮美学、邮轮内装等知识,还参与了一项邮轮发展史相关书籍的翻译工作。加入中船邮轮项目组后,她发现无论管理体系、设计流程,还是设计工具,都与以往大为不同。“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数字化技术应用更加熟练。大家还会主动在论坛上查找一些软件使用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享。”邰洋说。

2025年3月22日,“爱达山海情”活动中,中船邮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助理兼总体组组长、邮轮总体设计师贺明鸣(右二)为师生讲述国产大邮轮的故事

不难看出,对邮轮的热爱和向往是船舶人坚守的初心。和贺明鸣经历相似,陈熙自认是一位“带点艺术细胞的理工男”。选择造船行业的契机,源自高中时看到的一部纪录片。陈熙说,看到总设计师坐在码头,手绘出心仪的邮轮,再一点点把邮轮变成现实,最终交付出玛丽皇后2号这艘世界经典邮轮,自己受到很大触动。“坐在试运营的魔都号上时,我感觉事业完满了。”回忆起这段经历,陈熙的声音都传递出幸福和满足。

从少年到青年,梦想的种子最终结出可口的果实,同时也展开了新一轮的播撒。2025年3月22日,来自云南腾冲、河南中牟及上海的30余名师生登上魔都号,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科技研学之旅。此次活动作为“爱达山海情”行动计划的重要实践,以邮轮为平台,让乡村少年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魅力,成为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和科技成果的教育基地。

贺明鸣多次积极参与“爱达山海情”项目的活动,把自己和邮轮的故事以及建造邮轮时的有趣设计分享给孩子们。“很多孩子连海都没有见过,看到这么大的船十分兴奋。在听讲时,非常认真,目不转睛。”贺明鸣说,希望这些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大邮轮的种子,待成长成才后投身邮轮事业,为中国船舶邮轮工业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