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长假前夕,中国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3%,其中日韩、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游客占比显著。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文旅吸引力提升的长期趋势,也与假期安排、政策便利、消费需求等短期因素密切相关。
1、购物政策优化与“中国制造”的全球魅力
中国近年来推出的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极大提升了外国游客的消费体验。游客可在购物后即时享受退税优惠,降低了跨境购物门槛。
同时,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通过电商和社交媒体(如TikTok、小红书)广泛传播。例如,海外网红“甲亢哥”等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商品和旅游体验,进一步刺激了外国游客的兴趣。日韩游客尤其青睐中国的小家电、服饰和食品,而东南亚游客则倾向于采购电子产品与美妆产品。
2、假期时间重叠:亚洲多国同步进入“黄金周”
- 日本:4月末至5月初的“黄金周”假期与中国的五一长假高度重合,促使日本游客选择短途跨境游。
- 韩国:劳动节与儿童节、佛诞日形成连假,游客通过请假可拼出5天假期,赴华旅游成为热门选择。
- 东南亚国家:尽管新加坡因5月3日大选限制了本地公民出境,但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务工人员可能趁大学考试结束或假期回国探亲,这部分人群被计入入境数据。
3、航班恢复与价格优势
航旅纵横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出入境机票预订量超103万张,同比增长25%。国际航线逐步恢复,部分航线票价甚至低于疫情前水平。例如,中日、中韩航线因竞争激烈,常出现折扣机票,进一步降低了出行成本。
4、文化吸引力与旅游体验升级
中国文旅部门近年积极推广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结合的旅游线路。例如,西安、成都等城市通过汉服体验、非遗手作活动吸引外国游客;上海、深圳的科技展览和购物中心则迎合年轻群体的兴趣。此外,去年“为救日本孩子挡刀”等正能量事件,也间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
争议点:数据是否包含“回国探亲”群体?
部分观点指出,新加坡的“游客”中可能存在大量中国籍公民回国探亲,而非纯粹的外国游客。类似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日韩的华人群体中。但不可否认,政策便利与消费吸引力确实推动了跨境游需求,即便剔除探亲因素,纯旅游人群的增长仍具显著性。
结语
五一期间外国游客激增,是中国软实力提升、政策创新与国际假期周期共振的结果。未来,若能在签证便利化、多语种服务、特色旅游产品上持续发力,中国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