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关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用人观点,应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4月22日,在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会上,董明珠声称“格力电器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坦率地说,且不论这种观点在格力电器的语境下是否荒谬,即便放在现代社会的制造业、半导体芯片等高新技术行业,都令人匪夷所思。
不论是否有海外留学背景,只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明且能与时俱进的人,无论是年轻从业者还是行业资深人士,听到董明珠这番用人言论,恐怕都会大为震惊。
这种以偏概全的论断,不仅是对广大海归人才的无端猜忌,更是对他们为国家发展所付出努力的漠视。
近年来,在大国博弈与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留学生赴欧美深造面临诸多限制。部分录取通知书被临时取消、课程停开,甚至有人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出境。
国内如军工类院校学生在欧美学习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自动控制等工科领域,也屡遭限制。此外,在海外学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留学生,求职时同样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大量学子克服重重阻碍归国,足见他们对祖国发展的赤诚之心。
中国本在对外开放进程中积极开展人才交流、汲取世界先进科技知识成果,如今却在外围遭遇人为设限。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海外学成归国的学子,竟在像格力电器这样面向大众消费的明星制造企业,受到企业家的歧视性对待。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人对海归群体的认知偏差与思维局限。
董明珠能在股东会这样相对公开的场合,理直气壮地表达上述观点,想必经过深思熟虑。她或许认为这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与氛围,但这种想法恰恰值得警惕。
这表明对海归人才的歧视,已从一些相对保守的行业蔓延至完全市场化竞争的民营企业,反映出中国用人环境的恶化趋势。
事实上,许多国有企业、央企在人员招聘时,已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设置诸多隐性门槛,采取不友好的政策;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中,不少单位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政策环境也不尽人意。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闭门造车只会导致落后,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才是经济与企业焕发活力的关键。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顶尖前沿领域,大量海外归国的高精尖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中国与海外的高科技交流。
例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基础;施一公学成归来,组建西湖大学,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创新。这些海归人才以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董明珠的观点还暴露出部分企业在人才战略上的短视。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海归人才往往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前沿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理念和技术突破。
若因无端猜忌将这一群体拒之门外,无疑是主动放弃了宝贵的人才资源,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格局。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会削弱整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同时,社会舆论对这类观点的关注与反思也至关重要。若企业家秉持“海外归国人才中有间谍”的观点,并对其采取歧视性态度,从小处看是用人不够开明;从大处着眼,若这种观点在众多企业和单位蔓延,形成舆论环境与用人思潮,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唯有摒弃偏见、广纳贤才,才能为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